- · 《大观周刊》刊物宗旨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征稿要求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投稿方式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栏目设置[09/07]
“古色”湘潭丨这些古桥,有什么故事?(上)(3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刘新平对古桥流水有着深厚情缘,1993年从外地回潭后,在桥边重建新房。两界桥一直是他家进出的必经之地,桥上郁郁葱葱的古樟树成了他家的天然“空
刘新平对古桥流水有着深厚情缘,1993年从外地回潭后,在桥边重建新房。两界桥一直是他家进出的必经之地,桥上郁郁葱葱的古樟树成了他家的天然“空调”,桥下静谧的流水成了他家的天然“水缸”。
东三村党总支书记、村主任黄松彬告诉我们,以湘衡渠为界,渠北是湘潭市湘潭县,渠南是衡阳市衡山县,桥旁有界碑为证。这里是两地村民的商品集散地,大家在两界桥边不分彼此。他记得,上世纪80年代,她母亲也在桥上摆摊。每逢赶集日,两地村民在桥南衡山县福田乡马路市场聚集买卖。
随着交通飞速发展,两界桥已不再是交通要道,但对当地村民来说,站在这座有厚重底蕴的桥上,能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他们便也不自主地保护起这桥,这树,这水,这山。
2011年,桥南衡山一侧的古庙尖山神王庙重修时,刘新平在两界桥石阶上加铺钢筋水泥,桥身加装不锈钢扶栏,使两界桥更加坚固,可供小型三轮车过往。细心的刘新平观察到,古樟树根系发达,方圆五六十米都能找到它的根,他便不时将渠两侧的古樟根系扶正、修整。这些根也长成了一排排守护在渠两侧的大树,特别苍翠。
走在古桥上,我们看到,石头上的锥凿痕迹已模糊。然而,经过改造的古桥,在笼盖四野的古樟映衬下,仍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只见樟树上藤蔓缠绕,挂满密密麻麻的绿果。“这里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白天白鹭成群,晚上凉风习习,成了两地民众的纳凉交往胜地。”刘新平告诉我们,夏天每晚都有几十个村民在桥上乘凉、闲聊、吹乐器,好不惬意。
石枧桥 将军故垒 繁华已逝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 廖艳霞

重建拓宽后的石枧桥。( 罗韬 摄)
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水竹村与安联村之间,有新老两座石枧桥。老桥在紫荆河上,新桥在向东渠上,两者仅50米之隔。石枧老桥就是静默在湘潭最东边的古桥,这里曾是易俗河通往株洲的必经之地,明代将军刘答海曾在此驻屯。
石枧老桥形如著名的赵州桥,是一座跨水单拱石桥,桥头近岸处各有两个小桥洞,用麻石铺建而成。湘潭市文物专家盛兆华判断,石枧桥至少修建于清代。这座古桥因饱受洪水冲击,几经修葺后,仍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,1972年,石枧老桥用原材料重修加宽,与新桥同期投入使用。
81岁的村民郭仁斌家与石枧老桥相隔数百米。他记得小时候,家门前小道曾被称为莲花街,街上铺满了青石和麻石,通往石枧古桥。“桥上湘潭、株洲、衡阳三地人潮川流不息,紫荆河上船只来来往往,热闹繁华。”郭仁斌介绍,当地曾有4家烧石灰窑的企业,企业所需的燃料煤和成品石灰走水运运输,每天都有船只在紫荆河上穿梭,船上的人都到当地买菜。他儿时经常踩着高跷走在石枧桥上看风景,长大后,他为船只、车辆卸货赚些小费。“有时候一天能赚一块钱,可以买两斤肉。”郭仁斌说,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这里找活,绝不会落空。
这里地理位置重要,经济繁华,明代大将军刘答海曾在此驻军。刘答海是明初武将,河北河涧人,封昭毅将军。明成祖永乐二年,他屯驻长沙卫湘潭前所,就是现在的水竹村。湘潭水竹湾刘氏族谱记载,刘大将军墓就在石枧桥上董水塘侧珠形山上。
人世沧桑,山河改易。如今,当地很多年轻人对这座古桥知之甚少,紫荆河经改造后,河水日益枯竭。横亘其上的石枧老桥,只能默默地注视着桥北金霞山下连片屋宇,桥南武广二环路上车如流水。
>>返回湘潭在线首页
作者/来源:湘潭在线

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文章来源:《大观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dgz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27/6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