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“古色”湘潭丨这些古桥,有什么故事?(上)

来源:大观周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7-2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开栏语 山连衡岳,水接潇湘,钟灵毓秀,源远流长,湘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们所赞叹。隐山八桥诉说着胡氏父子和湖湘学派的故事,文庙带着书香气从宋朝绍兴年间走来,十八总

开栏语

山连衡岳,水接潇湘,钟灵毓秀,源远流长,湘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人们所赞叹。隐山八桥诉说着胡氏父子和湖湘学派的故事,文庙带着书香气从宋朝绍兴年间走来,十八总老街见证了湘潭作为全省商贸中心的辉煌……遇见那一处处“古色”,仿佛能听到或高亢激昂或婉转低回的歌唱,那是前辈们的热血与奋斗,是这座城市的荣光与梦想。

光阴一泻千里。而今,湘潭文旅融合发展势头正盛,“古色”与“红色”“绿色”交相辉映,人文与自然景观互添光彩。湘潭正在努力创建历史文化名城,那些散落民间的古香古色,也将随之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
《湘潭日报》文化周刊和湘潭在线推出“‘古色'湘潭”系列报道,探寻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骄傲,坚定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,敬请垂注。

古桥(上)

编者按:

母亲河湘江孕育了湘潭,也浇灌出许多湘潭与桥的故事。

桥是情感的连接,是社会百态的镜像。湘潭现存的古桥大多是石桥,造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,桥的诞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,是人民群众智慧的象征,更是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。这些古桥又大多为民间修建,反映着湘潭地区民风的淳朴乐观和积极向上。每一座桥,都有自己的故事,在那些写满记忆的古桥上,勤劳的湘潭人民与外面的世界互通、交流,来来往往中,湘潭文明得以滋养并逐渐走向远方。

石灵桥 风雨沧桑 风采依旧
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谷桔

修缮后的石灵桥。( 方阳 摄)

湘潭向北,就是我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长沙。遥想明清年间,“小南京”“金湘潭”的风采曾与省会长沙一样灿烂夺目,两地的商贾互通、百姓往来一定是频繁火热的。在雨湖区鹤岭镇金侨村与宁乡市道林镇龙泉湖村交界处,那座建于清朝的石灵桥,或许就是最好的见证。

如果把古桥比喻成人生中的一个阶段,应该是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,连接湘、宁两地的石灵桥却没有想象中的“老态龙钟”--她像一位优雅而又涵养深厚的大家闺秀,修旧如旧的桥体跨过靳江河,弯月般的桥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,与桥边的绿树夏花一起,构成一幅恬淡宁静的画卷。

站在靳江河前,我们分明看到了北岸的一个乡贤,他捐出自家钱帛,在乡邻间奔走呼号,然后便有了一座石桥。又看到南岸湘潭百姓忙碌的身影,运石子、铸桥基、雕石栏,桥从三拱变成了五拱……

这座原名“湘宁桥”的古桥,南岸是雨湖区,北岸的东边是雨湖区、西边是宁乡市。据史料记载,此桥为湘潭人首建,虽然始建年代不可考,但可以确定的是,清乾隆年间,宁乡人黄庭英独自捐银1800两,重建了三拱桥,“石灵桥”之名就是此时确定的。到了清光绪年间,湘潭民众又在南岸一端延建两拱,成为五拱桥。眼前所见石灵桥总长54.5米、宽6.3米、高8米,基本保持了光绪时期的模样。

桥虽不语,但两岸民众同心接力修桥,恰是说明了她在湘、宁两地商贸兴盛与百姓出行中的重要作用。这种连接的重要性,住在桥边的七旬老人李力耕也感受到了,“以前,运煤的、卖百货的都经过这里,催生了很多店铺,我家以前就是开饭店的。”

湘潭大学副教授、湘潭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周黎民经调研后这样描述石灵桥:“湘潭境内现存形状最威武、保存最完整、工艺最精湛、线条最美观、风格最古朴大方的古石拱桥,被建筑业界称为‘湘潭的赵州桥'。”

一切答案,需走上石灵桥方能揭晓。

石灵桥为花岗岩石所建,桥墩砌石之间平整无缝,工艺上先凿成燕尾口,再浇铸铁水,以此增加坚固度。为了引导水流下泻,桥墩做成了上水尖、下水平的船状。细看会发现,每个桥墩上均刻有蜈蚣,因民间传说龙代表涨水,而龙害怕蜈蚣,蜈蚣即取镇龙驱洪之意。桥上那些生动的瓜果、猴、鹿等精美雕刻,诉说着吉祥顺通、祈福纳瑞的美好寓意。

轻抚石桥,一连串问题在脑海里盘旋,在手挑肩扛的300余年前,半圆形桥拱为何没有石柱的支撑也不会掉下来?桥面上的石块是怎么打磨的,又如何放上去的?坚硬的花岗岩上为何能雕出如此精美的图案……

应了桥上的那些美好寓意,历经风雨沧桑的石灵桥依旧是岁月静好的模样。2011年,石灵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在湖南省、湘潭市两级文物部门的支持下,近年迎来了一次大的修缮。老槐相依,桨声灯影,古老的石灵桥风采依旧。

文章来源:《大观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dgz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27/653.html



上一篇:杭州周边5家避暑山涧民宿,带上亲朋好友来山里
下一篇:我所知道的鱼台文化人物,有你认识的吗?

大观周刊投稿 | 大观周刊编辑部| 大观周刊版面费 | 大观周刊论文发表 | 大观周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大观周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