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大观周刊》刊物宗旨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征稿要求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投稿方式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栏目设置[09/07]
“古色”湘潭丨这些古桥,有什么故事?(上)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万福桥 不甘沉睡的 “楚南大观”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 冯叶 湘乡万福桥气势恢宏,横跨涟水。( 方阳 摄) 建于雍正元年(1723年)的万福桥,有辉煌的过往,亦
万福桥 不甘沉睡的 “楚南大观”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 冯叶

湘乡万福桥气势恢宏,横跨涟水。( 方阳 摄)
建于雍正元年(1723年)的万福桥,有辉煌的过往,亦遭遇时代的“冷落”。自2001年,替代它的洙津渡大桥建成通车,这座背负了近300年历史的古桥,终于卸下了担子。那之后,桥头多出了8个石礅,用来防止车辆通行。车水马龙不复,野草蔓长,杂树招摇,桥面渐渐被掩盖。成长于新世纪的人们,见到的古桥就是这般模样。
这次看到的万福桥不一样。
远远瞧见,桥面上豁然开朗。走近了瞧,过去长在这里的植物,只剩一些新砍的树蔸,还有几处低矮的花木。
万福桥西头,离得最近的一户人家姓谢,花园里种满了木芙蓉、蜀葵等各种花卉。据说这是当地风俗:洙津渡一带,家家户户都种花。花园不大,花卉挤不下了,老谢便将蜀葵种子丢在万福桥头,私家花园得以“扩充”,万福桥和谢家,从此无缝相连。
谢家为万福桥添了花,砍树,另有其人。
70岁的肖谷清住在桥附近。相比现在,他更喜欢车水马龙的万福桥。洙津渡原是娄底、邵阳等地通往省会长沙的重要通道,那些说着不同方言的人,总要经过万福桥,有时也会在桥西的饭铺吃饭,谈论些天南海北的话题。肖谷清呢,在上世纪50年代末,便跟着大人们用板车运河沙出去。
后来有了三轮车、手扶拖拉机,再后来村里有了汽车,万福桥的压力越来越大。建桥的古人,怎会想到这样的景象。桥东头上桥的路太窄,大车通行困难,肖谷清就见过不少惨痛的车祸现场,有的连车带人冲进了涟水河。
1987年,这座久负盛名的古桥,被列入湘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,政府在离它200米处建成了洙津渡大桥,万福桥才真正成为历史。
可人们不会忘记万福桥,当地人更不会。
雍正年间,徐公明带头出资,建起了这座桥,因造福万民,取名“万福桥”。桥有9拱10墩,蔚为壮观,又处于当时被称为“南楚”的湖南,因此有了“楚南大观”的美誉。
当地人爱这座桥,自清雍正八年起,便在桥西建起桥门、桥亭,派专人守护万福桥。1944年,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入侵,曾派飞机轰炸万福桥;抗战胜利之后,万福桥立马启动修复,1946年便恢复通车。每逢汛期,当地村民都会自发对古桥进行巡视,发现情况即向有关部门反映,并组织村民自行修复。
2001年,村民们又捐资在桥西头建起洙津渡楼,在桥东头建起楚南大观庙宇。这些地方均刻有捐款人名单,捐款金额多为一两百元,其中就有肖谷清的名字。
村民舍不得这座桥的心情,肖谷清明白。他见不得这么美的古桥被杂树喧宾夺主,早些天,他和另一个村民花了10天时间,将杂树砍尽。本已沉睡于历史深处的万福桥,再一次,清爽地出现在了世人面前。
两界桥 守护湘衡 守望乡愁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 廖艳霞

两界桥旁古树环绕,景色宜人。( 罗韬 摄)
从湘潭市区出发,沿107国道来到湘潭“南大门”茶恩寺镇,在该镇东三村,一座看似普通的石拱桥横跨在向阳渠(当地也叫“湘衡渠”)之上。渠水清而浅,桥身庄重古朴,桥旁屹立着三棵古樟树,还有一座守护一方平安的古庙。
这就是湘潭最南边的古桥--两界桥。
两界桥的本意是古代湘潭县与衡山县的交界。桥所在的位置以前叫湘衡村,后与东山村、新月村合并为东三村,从湘衡村其名可见其地处位置的特殊性,以及湘潭与衡阳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对于两界桥的修建历史,当地年近百岁的村民也不知情,湘潭市文物专家盛兆华仔细观察后表示,这座桥是用花岗岩材料按传统方式砌成的单拱石拱桥。桥旁有古樟树、古庙,樟树上的“古树名木保护牌”显示:树龄281岁。在古代,桥、树、庙三者常有共生关系。因此,他推测两界桥至少有100年以上历史,极有可能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。
“我9岁在桥下养鸭,桥上乘凉。”在家住桥边的村民刘新平的记忆中,两界桥是湘潭县和衡山县两地之间交通要道,朝南岳进香的人大多从这里往返,桥上人来人往,十分热闹。他的父母善于寻找商机,在桥边建房开了间小店。
文章来源:《大观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dgz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727/6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