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大观周刊》刊物宗旨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征稿要求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投稿方式[09/07]
- · 《大观周刊》栏目设置[09/07]
汽车大观|雷克萨斯:当“饥饿营销”遇到“芯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也令雷克萨斯这一新生品牌,成功跻身北美汽车高端市场,一度超越奔驰、宝马,并在2000年击败凯迪拉克,成为北美市场最畅销的高端汽车品牌。 回望雷
也令雷克萨斯这一新生品牌,成功跻身北美汽车高端市场,一度超越奔驰、宝马,并在2000年击败凯迪拉克,成为北美市场最畅销的高端汽车品牌。
回望雷克萨斯在北美的成功之路,丰田汽车现任总裁丰田章男几年前说过的一句话颇能概括:“在北美,每一辆雷克萨斯都是跪着卖出去的。”
日本向来推崇“跪式”文化,以示谦卑。日本的商业活动中,更是讲究“跪式”服务,即每个细节完美到无可挑剔。正是这种“跪式”服务,让雷克萨斯成功地占领美国市场,打败一众竞争对手。
不过雷克萨斯在中国,并未复制其在北美的举动和荣光。
2000年后,中国私人汽车消费进入井喷阶段。雷克萨斯看到了这一市场前景,于2004年宣布进入中国,2005年2月国内首批4S店开业,正式命其中文名为雷克萨斯。
与对北美市场策略大相径庭的是,雷克萨斯在中国没有“跪式”服务,甚至都不国产,长期实行“饥饿营销”策略,加价提车。
“饥饿营销”策略让雷克萨斯尝足了单车利润丰厚的甜头,正好可以弥补其在北美市场的投入,均衡整体利润。但也因为如此,雷克萨斯在中国高端汽车市场,始终不敌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只能长期处于第二梯队。
雷克萨斯为何要对华“饥饿营销”?
丰田是日本精益生产模式的缔造者,也是全球车企精益生产的楷模。
丰田的精益生产追求以越来越少的投入,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。核心就是,通过“及时适量”、“零库存”、“看板”等现场管理手段,实现“订货生产”,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。
这套精益生产管理模式,帮助丰田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车企,利润率第一。
对于中国市场,雷克萨斯显然将精益生产运用到了极致。订单排产、不压库存、不国产,长期让消费者加价提车,坚持“饥饿营销”。
为什么要如此?也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二。
一是中国本来就不是雷克萨斯的首发阵地,亦不是最重要战场,北美才是。进入中国市场初期,谨慎的日本人本身就带着更多尝试的意味,犯不着冒激进亏损的风险。这与BBA押注中国市场的决绝,截然不同。
二是雷克萨斯确实注重产品品质,爱惜羽毛,在选择国外生产这件事上慎之又慎。当年一心抢占北美市场,也坚持多年日本本土工厂生产,出口北美。
直到2000年后,才在丰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剑桥市的工厂,增加了雷克萨斯生产线,首次在日本本土以外的地方进行生产。而其首次在美国肯塔基州乔治城工厂的投产,则到了2015年。这种谨慎,显然独具雷克萨斯特色。
据传2015年前,雷克萨斯曾就中国国产一事,派工程师团队在中国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实地考察评估,最终得出中国工厂生产标准和工艺不能达到“丰田特级生产标准”的结论,雷克萨斯中国生产计划宣告搁置。
三是中国人对于“进口”的偏爱多年不减。以前,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,导致很长时期内,无论是汽车还是其他民用工业制品,都让消费者形成了“进口品牌才是好”的思维定式。直到近几年,国货、自主品牌的地位才逐渐提升。
但“进口”光环对品牌的加持作用依然存在,就雷克萨斯而言,尽管热销车型雷克萨斯ES系列的动力、配置等表现并不在豪华车型中占优势,且无性价比可言,还发生过机油乳化的问题,但“原装进口”的招牌,不仅保护了品牌溢价,也让部分消费者更加青睐。
四是雷克萨斯想掌握全部话语权。在中国国产这件事上,在合资股比还未放开,外资独资更不可能的时候(特斯拉在华全资建厂是外资独资的开端),雷克萨斯要想在中国投产,难免面对中外双方话语权和利益之争。届时,生产效率会打折扣,利润也会让中方按股比分成。
另外,日系车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“国产魔咒”,雷克萨斯不可能视而不见,更可能对讴歌、英菲尼迪等品牌在中国的遭遇,“心有戚戚焉”。
与其心惊胆战再押一次不确定的赌注,不如坚持精益生产模式,将触手可及的利益最大化。这才是雷克萨斯对待中国市场,更乐于采用的战略。
于是我们看到针对消费者一再要求国产,以降低购车成本的需求,雷克萨斯先是承诺在华年销量达到3万辆就国产。3万辆目标达成后,又改口说单一车型年销量达到3万辆就国产。单一车型年销3万辆后,又因为“中国工厂生产标准和工艺不能达到‘丰田特级生产标准'”不国产。总之就是,死了国产的心吧。
文章来源:《大观周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dgzk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623/632.html